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还似洞庭春水色下一句是什么(温庭筠诗《咸阳值雨》)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8 09:04:40    


诗歌创作必然要思接千里,才能创造广阔的艺术天地。这就必然是有虚有实。虚实相生,往往是名篇佳作的一大特色。晚唐诗人温庭筠的七言绝句《咸阳值雨》,就把人们司空见惯的雨,通过奇妙的虚实相生,描绘得出神入化,令人赞赏:

咸阳桥上雨如悬,

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

晓云将入岳阳天。

首句先写地点,诗人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咸阳桥上。此桥在咸阳西南十里,横跨渭水,是当时由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如悬的雨丝,落在桥上,诗人状摹了具体感受:水珠相连,有如串珠,悬于桥上。如电影特写镜头,体物工细。不过起笔并无神奇之处,起得平,关键就看第二句能不能宕开。

果然第二句如长镜头,展现远景。诗人放眼远眺,渭水之上,万点雨珠,空濛一片。河上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诗人选择雨、桥、钓船几个意象,轻涂淡抹出一幅朦胧的雨景图。


后两句,用“还似”表的关联词一转,自然活脱地带出了千里外洞庭上的春光水色。诗人调动丰富的生活经验,运用奇妙的联想,把眼前景——咸阳桥上的雨景,与想象景——千里之外洞庭湖上的晓景联系起来,引发读者的想像。咸阳桥在北方,洞庭湖在南方,地点不同;桥上的雨景,湖上的晴天,气象也不同。但是诗人选取了洞庭湖上特殊的时间节点——拂晓时水天一色,晓云飘浮,空空濛濛,景物若明若现的景象。这就把咸阳桥上雨景空濛和洞庭湖上晓云空濛的相似,一下子联系起来。诗人由此及彼,由实及虚,虚实相生,把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传达给了读者,“还似洞庭春水色”,一个“色”字,使两幅画面都生动起来,如在读者目前。

人们之所以常感叹“看景不如听景”,就是因为缺少思接千里的想象,缺少虚实相生的能力。

温庭筠善于调配色彩,选取景物,创造出新鲜的意境。这首诗短短四句,并列南北两幅空濛丽景,各得风流,体现出诗人非凡的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