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典故出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成语故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5 18:46:31    


盛 名 之 下 其 实 难 副

shèng míng zhī xià qí shí nán fù


【释义】盛:大。副:相称,符合。意思是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出处】

《后汉书·左周黄列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译文:

《后汉书·左周黄列传》:“《阳春》之曲,和唱的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近义词】名不副实、徒有虚名

【反义词】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示例】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可是闯王知兄虚名,推诚相待,献策等又过为吹嘘。古人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造句】

1.心动不如行动,老唐买了一本。然而一读之下,却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2.这部炒得沸沸扬扬的影片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典出】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左周黄列传》)

“时又征广汉杨厚、江夏黄琼。琼,香之子也。厚既至,豫陈汉有三百五十年之厄以为戒,拜议郎。琼将至,李固以书逆遗之曰:“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不夷不惠,可否之间,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士行其志终无时矣。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而言行所守,亦无所缺;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琼昔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数上疏言事,上颇采用之。”(《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三·孝顺皇帝上·永建二年》《遗黄琼书》李固)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黄琼。字世英,江夏郡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县)人。尚书令黄香之子。

黄香死后,黄琼居家不仕,州郡屡次征召都拒绝不应。由于朝廷不少公卿推荐,顺帝派公车征召,黄琼被迫晋京,当走到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县),忽称病不行。

李固向来仰慕黄琼,遂写了这封催促他赶快来洛阳的信,信里是这样说的。

我听说你已经渡过了伊水和洛水,来到离京城不远的万岁亭,莫不是你应聘的事有所进展,正准备接受君王的任命了吗?所以孟子曾经认为:“伯夷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做法太狭隘,而柳下惠在鲁国做大夫时三次被贬而不辞去的行为又过于不知自重了。”所以,解经的《法言》上说:“为人做官既不学伯夷那样过分清高,也不要学柳下惠那样自轻自贱,应该在他们二者之间采取适中的态度才是。”这大概是古圣先贤们所珍重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吧!

假如您实在愿意追求以山为枕、以谷为屋的隐居生活,仿效巢父和许由的超尘拔俗的避世行为,这样的话,您拒绝征召当然是可以的;倘若您觉得应当出来辅佐皇帝、拯救百姓的话,那么,现在参与政事正是良好时机了。自从天下有人类以来,社会上的政治总是好的少而坏的多,假如一定要等到像尧舜那样的圣明君主出来,这样,做为治理天下的有志之士便永远也没有从政的一天了。

我曾经听得古语说:“高细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污染。”《阳春》《白雪》那样高雅的曲调,能够跟着唱和的人一定很少。一个有盛大名声的人,他的实际就很难和他的名声相称。近来鲁阳的樊英应皇上征召刚到京城,朝廷就为他建筑高台,设置坐席,像供奉神位一样地接待他。他虽然没有表现出非常奇异的地方,但言论和行为都能遵循一定的规范,也没有什么缺陷和错误。然而,诋毁和诽谤樊英的言辞便散布流传开来,他的名望也顿时降低下来,难道不是大家对他的印象太深和期望太高,声名太盛了吗?

近来朝廷征聘的名士,如胡安元、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人,他们做官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因此,社会舆论都说这些隐居不仕的人是些专门盗取虚名的没有本事的人。我希望先生您能大展宏图,做出使人惊叹的大事业来,用它来彻底洗刷掉这些话带给名士们的耻辱吧!”

黄琼看了李固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到洛阳为官,黄琼决心用行动证明名副其实。黄琼到朝廷后,即被任命为议郎,不久后就升任尚书仆射。在朝廷任职,处理政务,黄琼也非常能干,在朝廷里争论什么,没有人胜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