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5098天,一座桥见证一段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11:31:00    

卢沟桥不仅是一处古迹,更是一段苦难与抗争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创作的主题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依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重点展陈,把历史文物、英雄故事与今日生活融为一体,献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深情礼赞,让民族记忆与精神火炬在当下延续不熄。

回望:一桥映照抗战史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的枪声在卢沟桥响起。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以卢沟桥为起点,结合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的策展叙事展开,开启一段关于民族记忆与精神的追寻。


纪录片以卢沟桥为意象,串联起抗战十四年的历史节点和精神片段:从“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长城抗战、华北事变,再到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由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纪录片不仅展现史实,更揭示策展背后的深意,展览中的“裂痕墙”,象征民族在侵略面前所经历的至黑至暗时刻;在东北抗联展区,观众仿佛身临雪原之境,体会抗联战士“破雪前行”的坚毅;在平型关展区,开放式空间重现了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第一次重大胜利的场景;14年抗战、5098个日日夜夜,被浓缩为展厅巨大的照片墙,每一瞬间都承载着民族的苦难与抗争。


纪录片展示了在展的大量珍贵文物,赵一曼的档案就是其中之一。该档案由中央档案馆授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首次在展览中展出,详细记录了赵一曼在1936年被捕、牺牲的过程,还有护士韩勇义、警察董宪勋帮助她的相关情况。多版本的《论持久战》、斯诺的采访包、泛黄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和影像,生动再现烽火岁月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坚守抗战信念、凝聚人民力量的历史画卷。


从展览延伸到历史,是纪录片的深度挖掘。地道战展区中,观众需要弯腰进入狭窄昏暗的通道,斑驳的土墙透出粗粝的触感,头顶昏黄的灯光投下晃动的光晕。随后镜头切换至冉庄,追寻参加过地道战的唯一健在民兵,以个体的口述记忆呼应集体的历史记忆。抗战年代,敌后军民在极端艰险的环境下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麻雀战、破袭战等独具特色的人民战争战术,使日伪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追寻:精神血脉历久弥坚

纪录片中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追寻”的瞬间。


追寻的是英烈的模样。纪录片摄制组历时数月,奔赴全国30多个城市,走访多位百岁抗战老兵、革命先辈后人及历史见证者,留下许多独家而珍贵的历史影像。片中,展览首次展出了一张革命烈士证书。它属于七七事变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共地下党员——沈忠明。由于生前未曾留下影像,制作团队专程邀请国内知名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赶赴安徽蚌埠,根据资料和口述,一点点还原出沈忠明的面貌。当老人沈树敏第一次见到年轻时的父亲,这场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父子相见”令人动容。借助AIGC技术,纪录片将沈忠明以军装英姿“重返”卢沟桥,回到了他曾经战斗、牺牲的地方。


追寻的是信仰的力量。信仰,是危急时刻最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1935年,日本妄图把战火从东北烧到华北,国民党当局屈从于侵略要求,拟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实现所谓的“华北特殊化”。就在这样的关头,北平的大中学生冲破阻拦,聚集在天桥广场,三万民众的呼喊声汇成一片汹涌浪潮。纪录片里,一张泛黄的照片定格了那个瞬间:青年站在有轨电车顶上,脚踏同伴的肩膀,向反动当局表达着自己的愤怒情绪。这不只是抗议的声音,更是一代青年的精神宣言。


追寻的是不屈的气节。在红石砬子山,摄制组探访了杨靖宇将军亲手建立的东北抗联密营遗址。车行10公里山路,再攀登半小时山林,这里可见手术台、藏兵洞、地窨子等遗迹,考古队在此发掘出大量枪支弹壳、铁锅铁锹、战士遗物,战士曾在极寒、断粮、围剿等艰苦条件下奋战。不止于红石砬子山,纪录片中展示的是无数血肉之躯筑起民族的脊梁,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身影,支撑起全民族抗战的不屈气节。


追寻的是民族的记忆。侵略是国家的浩劫,落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却是切肤之痛、刻骨之殇。那不仅是民族的苦难,更是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代代相传、永不遗忘。纪录片以沉重的笔触,记录下战争带来的伤痕:二战时期,日本是唯一在战场上大量使用生物和化学武器的国家。衢州细菌战陈列馆中,依然保存着当年惨烈的证据。镜头对准81岁的江春根老人——在那场细菌战中,他的全家除他之外无一幸免,而他自己也因感染而永远失去了一条腿。幸存者颤抖的讲述,让人直面那段苦难:每日仍需上药的伤口,不仅留在身体,更镌刻在民族的集体记忆里。

传承:红色种子代代生根

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并未止步于史料的回溯与展馆的再现,而是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挚的代际对话,让“纪念”走进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英雄精神不只是被书写和讲述,更能被看见、被触摸、被体悟。


在四川宜宾第二中学,赵一曼的孙女陈红走进祖辈曾经求学的校园。片中,“一曼楼”前传来孩子的诵唱:“长白山下,金沙江畔,把忠魂歌唱……”他们用画笔描绘心中的赵一曼,有的勾勒她持枪而立的英姿,有人描画她在狱中写信的身影。对他们而言,英雄不再只是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可感可亲的精神引路人。


在北京市佟麟阁学校,镜头切入操场上学习大刀操的学生。八十多年前的南苑保卫战中,佟麟阁将军率部作战,在他身边有不少是年仅十六七岁的学生兵,他们把书包换成枪,笔杆换成刀,高唱着“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今日的孩子们用同样的旋律传唱英雄记忆,笔挺的身姿与当年浴血奋战的战士身影重叠。


在武汉街头,年轻的小姑娘向记者讲述着去博物馆里学习到的英雄故事;不远处,一家展示陈怀民事迹的酒吧里,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悄然传承着这段历史记忆。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空军飞行员陈怀民在与日军激战中被围困,本可跳伞脱身,却毅然选择驾机撞向敌机,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2岁。如今武汉的“陈怀民路”“郝梦龄路”“张自忠路”,它们最终都通向一个路口:胜利街。


而在山西,左权将军牺牲后,其牺牲地辽县更名为“左权县”,如纪录片中所言,如今的左权县有左权中学、将军路、将军桥、将军广场,包括每个人身上带的身份证,都有左权将军的名字。


英雄不曾远去,他们活在孩子们的歌声和画笔中,活在街头的地名与身份证的籍贯中。他们的精神不是高悬云端,而是以平实、具体、亲切的方式代代流传,是一代代中国人共同守护的信念底色。


(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