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做实科技创新“硬家底” 重庆大学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先锋队、主力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12:35:00    

镁合金应用于中国载人航天、制造全球首款安时级镁电池电芯、研发出国内首台高精度数控蜗轮母机、四大重庆实验室之一的嘉陵江实验室正式挂牌……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代表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重庆大学始终秉承“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重大精神,着眼服务国家战略,对标新重庆建设需要,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先锋队、主力军。

媒体团走进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

媒体团参观研究院成果。

媒体团观看研究人员做实验。

5月19日上午,2025“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重庆大学,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实地感受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

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屏障

加速镁电池技术和镁储运氢产业布局

能源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重庆正培育发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是六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之一。

储能技术是当今世界能源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也是我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2023年12月,重庆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正式揭牌,储能平台将为培养国家急需的储能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推动储能技术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重庆力量”。

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

储能平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优势学科资源,聚焦“全时域”“本质安全”和“规模化”储能特色,布局电化学储能、氢储能、储能系统和地下空间储能四个重点研究方向,针对当前储能产业发展和技术攻关上的“卡点”“堵点”,开展储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储能平台基于重庆大学在储能全产业链的学科优势建成了以潘复生院士为首席科学家、20余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学术带头人的人才队伍,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4个。已成功开发国际首款安时级镁软包电池,研发出200公斤级镁基储氢合金熔炼制备-切削加工-压块成形技术,研制了国内首台面向波动和频繁启停工况的长寿命中压PEM水电解系统,参与建造了国内首座储氢库示范基地,兆瓦时级储能安全状态预警系统成功应用于南海岛礁,科研成果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人才培养方面,储能平台创新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多维度、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3+1+X”人才培养模式,覆盖储能领域“产-储-用”全过程。产教融合方面,采用“1+X+N”模式,建成了以1个校内中心基地、校属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多个储能技术校企地方联合研究院为主体的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新模式,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紧密的产教融合网络,助力产业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升级。

媒体团参观工业母机研究院。

重庆大学教授王时龙向媒体团介绍研究院基本情况。

向媒体团展示工业母机研究院成果。

大国重器挺起民族脊梁

世界级工业母机彰显“重大智造”硬实力

“工业母机”顾名思义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如数控车床、数控磨齿机等均在此列,包括减材、等材、增材等3类设备,涉及近千种产品,需求端则包括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多个行业。

作为工业制造产业链最核心的环节,工业母机的技术水平已不仅仅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制造能力,更是国家之间综合竞争力所在。

王时龙(左二)及团队讨论齿轮加工情况。

重庆大学工业母机研究院,由重庆大学牵头,联合制造、航空、航天、汽车重点领域在渝工业母机链上龙头企业共同组建,旨在聚焦工业母机“0→1”阶段共性技术基础探索,产教融合开发面向未来工业母机产业应用的颠覆性技术,为我国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创新之源、人才之基和合作之桥。

在重庆大学教授王时龙的带领下,团队提出了点矢量族包络计算新方法,发明了齿面扭曲消减方法,消减原理误差70%以上,国内首次研发成功具有复杂修形功能的大规格滚齿机、精密数控磨齿机,打破国外垄断,成果应用于我国90%以上水面舰艇齿轮加工,也为汽车变速箱的批量国产化提供了保障。

此外,团队发明了高精度蜗轮母机误差二次溯源及调控技术,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具有在机检测功能的高精度数控蜗轮母机,精度达国标3级,成果在国产高档数控机床、潜艇、火炮等军民重大装备得到应用,保障了国产装备的自主可控。建立了人机物虚实融合的复杂制造协同控制与决策理论,提出了基于机床误差补偿和工艺自适应调控的产线精度自愈方法,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齿轮等生产线建设与运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提出了基于啮合性能优化的面齿轮主动设计方法,研发加工精度达国标4级的面齿轮蜗杆砂轮磨齿机,为下一代飞行器等高端装备提供了新型传动系统基础件。

无论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还是精密电子和仪器、新能源装备,都离不开“工业母机”技术的突破与迭代,重庆大学工业母机研究院正瞄准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打造动力强劲的工业“心脏”。

媒体团走进嘉陵江实验室。

媒体团参观嘉陵江实验室成果展示。

媒体团用手机拍摄嘉陵江实验室成果。

承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嘉陵江实验室打造智能装备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近年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庆四大科创高地建设,重庆布局建设金凤、嘉陵江、明月湖、广阳湾四大重庆实验室,其中,嘉陵江、明月湖实验室由重庆大学牵头筹建。

2025年4月,嘉陵江实验室正式揭牌,实验室锚定“数智+装备”主攻方向,聚焦数智基座、关键部组件、核心装备应用三大板块,依托重庆雄厚的产业基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智能装备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嘉陵江实验室。

自2023年谋划筹建以来,嘉陵江实验室已聚集超过200名科研人员,建设了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系统、微纳器件及系统、智能传感与仪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6个科研平台,初步形成云边端协同计算、多任务协同控制、多尺度精密测量以及跨学科研发的综合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嘉陵江实验室已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打造智慧物流和交通研究中心、微纳器件及微系统研究中心等,并与赛力斯、宇树科技等多家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开展产学研方面深度合作。

作为牵头建设高校,重庆大学不仅提供顶尖科研团队支撑,更通过“弘深学者”计划等专项,面向全球招募计算机、机械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能级人才。这种“高校即智库”的模式,让实验室在启动初期即具备解决“卡脖子”技术的能力——例如,其自主研发的数字孪生仿真引擎,正是依托实验室的跨学科团队,攻克了复杂系统虚拟验证的算法瓶颈。

目前,嘉陵江实验室正构筑高能级研究平台集群,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

此外,加快筹建的明月湖实验室,瞄准材料领域万亿市场,聚焦新一代颠覆性储能材料、高性能轻量化材料等重点方向,建设材料领域国际一流的创新高地、产业化高地。

来源: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