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莫被“考研秘籍”忽悠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07:10:00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发现新问题、警惕新变种,填补法律漏洞,使监管有法可依、处罚有理有据

近日,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名单陆续公布。据媒体报道,当下考研培训市场乱象丛生,众多考研培训机构打着“高分上岸”“独家资料”“保过协议”的旗号吸引考生。然而,虚假宣传、资质成疑、维权无门等问题频出,所谓的“考研秘籍”,实则是隐形的陷阱。不少怀揣考研梦想的学子不仅钱财受损,还耽误了宝贵的备考时光。

考研培训乱象必须引起重视,这不仅关乎考生个人切身利益,更影响教育公平与社会诚信根基。对于考生而言,考研是改变命运、追求学术理想的重要途径,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备考中。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和劣质服务,不仅让考生的经济付出打了水漂,还会令其因受骗陷入慌乱、焦虑的情绪中,备考节奏被打乱,可能还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从社会层面看,当“高分经验帖”沦为盗用素材,当“保过协议”变成文字游戏,当“独家资料”披上“捷径”面纱,某些知识付费服务可能变为欺诈工具。这不仅扰乱了教育市场的正常秩序,还会降低公众对教育培训机构的信任度。乱象背后,是监管滞后与市场失灵的叠加效应,整治考研培训市场、保障考生合法权益迫在眉睫。

规范考研培训市场,斩断灰色产业链、破解维权难题,需多方协同发力。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发现新问题、警惕新变种,填补法律漏洞,使监管有法可依、处罚有理有据。市场监管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审核考研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严查无证经营,对无资质办学、违规招生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对培训机构宣传内容的审查,对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予以惩戒;针对考生反映强烈的“退费难”问题,可借鉴预付费监管模式,要求机构设立资金存管账户。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打破信息壁垒,提高监管效率。

教育部门可推动建立全国考研辅导机构白名单,将师资认证、课程内容、退费记录等纳入信用评价体系。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等企业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入驻商家合法资质的审核和管理,对考研培训相关广告、推广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对存在虚假宣传、投诉较多的机构及时进行下架处理,同时,完善用户举报机制,畅通维权渠道,履行好风险防范、监督检查、产品下架等方面的配合义务。此外,司法系统也可以开辟教育维权绿色通道,破解考生维权无门的困境。

考生自身更要提高警惕,全面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要擦亮双眼仔细查验其资质,不轻易相信夸大宣传,签订详细服务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上好“备考服务保险”;遇到问题及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权,积极维护自身权益。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管理,规范校内考研培训行为,对违规开设辅导课程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考研是人生的重要选择,考研培训市场应是助力考生逐梦的“加油站”,而非收割考生的“弯月刀”。唯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监管合力,才能让考研培训市场更加健康。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9日 第03版

作者: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