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陈伯生|人生温度蕴乾坤——从道、世风到心源的生命哲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09:29:00    

曾读杨绛先生箴言:“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恰逢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英烈风骨里的赤诚热血;又至中元祭祖之时,缅怀先辈恩情中的绵长暖意——这份“心怀敬天堂”的虔诚,恰是人生温度的生动注脚。俯仰天地、品度时光便知:温度从非单纯的自然生命体征,更承载着乾坤运行的规律,映照着人性本质的善恶明暗,记录着世道风气的变迁脉络,也支撑着事业追求的持久动力。

一、人生温度本乎道:乾坤法则下的温度维度

“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更是人生温度的根本依归。人的温度、或温煦、或炽烈、或沉静,皆需在“道”的框架下生长,方能与乾坤共生、与万物相融。

1. 天人合一:顺道而行的温煦共生

中国哲学的至高境界,在于“天地人合一”。天以“刚健”立道(乾),地以“承载”为德(坤),人则需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理,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找到温度的平衡。人类的自然体温虽有恒定数值,却始终与四季轮回同频、与万物生长共生——春随花开暖,夏伴蝉鸣热,秋逐叶落凉,冬随雪飘寒,这是自然赋予的温度节律。 可当人类背离“道”的约束,以过度的欲望强行改造自然,“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热岛效应”困住城市清凉,夏日超常酷热不再是偶然,而是自然对人类的警示。我曾多次见打工者顶着烈日喊“热死啦”,却仍咬牙扛活;今日中暑倒地,明日依旧早起上工——他们的“耐热”,藏着生存的无奈,更映着人类对自然的亏欠。《道德经》言“反者道之动”,若想重回与自然的温通共生,便需放下炽烈的利己心,以敬畏之心对待天地,方能在阴阳互动中寻回生命本真的温煦。

2. 温度见性:本质与策略的辩证显现

人际交往中的温度,是人性本质的“晴雨表”。或温情脉脉、或热情盈盈、或冷若冰霜,世态炎凉的背后,藏着哲学、社会学与政治经济学的深层逻辑。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度分野,是对人民的赤诚、对敌人的决绝;雷锋“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阶级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的态度,是阶级立场赋予的温度准则。即便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温度也可成为“策略艺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矛盾虽不可调和,但中国共产党以“统一战线”为道,对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军阀以温语相劝、热情相待——毛主席致张学良、李宗仁的信函,字里行间满是真诚;重庆谈判时对蒋介石的“温抗兼施”,更是以温度为棋,为解放战争赢得先机。反观国际舞台,特朗普与普京曾代表美俄两极“冰火不容”,可普京访美时,特朗普亲赴机场迎接、同车而行,这份“刻意的温煦”是政治博弈的机谋;转瞬又因援乌问题翻脸,温度骤降如冰——这般温差,皆因阶级利益与政治目标的本质驱动,从未脱离“道”的约束。

3. 性格塑温:冷热兼容的生命姿态

性格是习惯化的行为模式,也是人生温度的“调色盘”。即便本质相近,性格不同,温度的呈现也会千差万别。热性格者,如春日暖流:中小学教师多属此类,我小学时的倪富英老师,曾因我调皮关“禁闭”,却悄悄塞两毛钱让我买铅笔;中学的徐春赋老师,鼓励我抄录《成语词典》以打牢基础;引我入门马列的陈顺元老师,言谈间满是热忱。如今与金陵中学的王鼎宏、王敬怀两位校长通话,仍能听出话语里的激情荡漾,如春风沁心——去年我为此写就《花甲激情向天歌》,被多家媒体转发,正是被这份“热性格”打动。冷性格者,并非全是消极:毛泽东“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冷静,是对国际大势的清醒判断;对资本帝国主义、“台独”分子的“冷硬相对”,是守护家国的坚定。但“冷”需分对象:对人民内部矛盾,需冷静分析、依法化解;对群众合理诉求,更需以温度回应——若像某些人“一言不合就冷脸”,甚至夫妻同屋三月不语,便是背离了“和睦”的为人之道,失了温度的分寸。

最难得是冷热兼容:毛泽东既是豪放的诗人、书法家,写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炽烈;也是沉稳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复杂局势前沉着冷静、不慌不忙。尼克松访华时,毛主席在书房与之会面,不谈具体国际问题,只论哲学——“那些该同周总理谈,我只谈哲学”,这份“不冷不热”的从容,是大国领袖的智慧;临别赠“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十二字,更将温度藏于深意,让尼克松敬佩得鞠躬九十度。

4. 担当蕴温:事业长河里的热忱坚守

事业担当的温度,贵在“持久”。三分钟热度撑不起理想,唯有以热忱为燃料,方能在漫长征程中不降温、不褪色。 任正非五十余载如一日,每日学习工作至凌晨一点——这份“以只手撑天空”的民族振兴热忱,驱动他带领华为与西方资本帝国博弈,在风浪中始终立住潮头;褚时健七十多岁退隐哀牢山,以匠人之心种植“褚橙”,借2012年“生鲜电商元年”的东风,让“褚橙”成了家喻户晓的“励志橙”,背后是不服老的热忱;我驻地街道的几位女业主,经营菜店、面点店十五载有余,每日四点多开门营业,靠的是“勤苦打拼”的热忱;我被朋友戏称为“以书为情人”,当年在山区部队,熄灯后躲进猪棚饲料间读马恩著作、鲁迅文集;1981年参加南京鼓楼阅兵,白天刻苦参训、晚上撰写解说词,最终荣立三等功——这份对学习与思考的热忱,一以贯之数十载,从未降温。

二、人生温感映世风:时代底色里的温度变迁

世风是社会的“主流气质”,映照着根本制度的优劣;而人生的温感,便是世风最直接的“体验者”。从“水深火热”到“温暖人间”,不同的世道,给了人民截然不同的生存温度。

1. 制度焕温:从饥寒到暖阳的民生蜕变

“一种制度一重天”,剥削制度下的人民,终日用辛劳换温饱,却落得“家徒四壁、饥寒交迫”——创造的财富被地主资本家攫取,自己连基本生存都成奢望。可当制度变革的曙光到来,人民的温感便随之逆转: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踏上盛世之道,“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声,成了亿万人民的心声。 从红色根据地的“军民一家亲”,到土地改革时“耕者有其田”的喜悦,再到人民公社“青藤连万家,社员像向阳花”的热闹——我至今记得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时的场景:五岁的我悄悄跑到挖河工地,见红旗招展、号子震天,大人们虽累却满脸笑意。即便后来遭遇三年严重困难,生活极端困苦,群众仍以集体主义精神投入建设——这份“苦中带暖”的温感,是新制度赋予的底气。

2. 家国铸温:忠勇担当里的热血赤诚

家国危难时,人生的温度便成了“护家卫国的热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抗日战争“黄河咆哮战倭寇”,到抗美援朝“雄师跨过鸭绿江”,无数志士仁人以热血熔铸忠魂,用生命守护家国。今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参演军民顶着烈日训练,每一个正步都踏得铿锵有力;当“东风”导弹方阵驶过长安街,“能送达全球”的底气让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瞬间升温——这温度里,有对英烈的缅怀,有对国防的自信,更有对“神州天兵惩恶扬善”的自豪。天地间的人们都明白:这份热血温感,是家国存续的根基,是民族挺立的脊梁。

3. 党恩润温:个体成长中的时代恩泽

我的人生温感,始终浸透着党的恩泽。“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我生于极度贫困的家庭,三年严重困难时,吃穿都成了难题,却因“免费上学”得以走进课堂;父亲与爷爷因浮肿病在一个月内相继离世,家庭生活坠入冰点——是集体经济制度给了祖母和母亲“上工挣工分”的机会,我放学回家也能跟着挣工分,一家人才得以维持生计;上初中时,我是班上唯一享受助学金的学生,这份“雪中送炭”的温暖,让我免于辍学。 老师曾说“一个人最早的阅读,决定灵魂的底色”——高中时,我在老师引导下读马恩著作、《毛泽东选集》、鲁迅文集,红色思想的熏陶,让我的人生温度有了“向阳”的方向。如今回望,从幼年到花甲,我始终沐浴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下,这份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给予的温暖,是我一生都铭记于心的养分。

三、温补安康溯心源:身心向阳的温度滋养之道

新时代里,亿万劳动者在奋斗中绽放温度,但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也让一些人失了温:成事时得意风发,失意时迷茫彷徨,学习提不起劲,亲情友情渐渐变淡——就像《凉凉》唱的“入夜渐微凉,繁花落成霜”,《成都》写的“茫然徘徊到小酒馆门口”。若想重振身心、再燃热情,便需“温暖内心、驱散寒意”,从心灵本源滋养人生温度。

1. 心阳为基:价值观锚定温度方向

《黄帝内经》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阳就像身体的“太阳”,维系着血脉通畅与精神振奋;而价值观,便是心阳的“燃料”——价值观偏了,心阳便会不足,温度自然难以稳定。 有些人“只看重利益”,欲望强烈时做事急躁如火,碰壁后又瞬间冷如冰窖,这便是价值观陷入了“利己主义”的误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主张“做善事、为公益、和谐共生”,恰好与“天行健、地势坤”的乾坤之道契合:秉持这份价值观,便会以“公益为先”调整心态,以“热情待人”稳定温度,既不因私利狂热,也不因挫折冷却,让人生温度始终保持“温暖适度”。

2. 辩证驭温:唯物智慧调控生命热度

“一阴一阳谓之道”,人生从没有“事事顺利”,起起落落是常态。可有些人一遇挫折就“躺平”,正是因为不懂“用辩证思维调控温度”——以唯心思想看待得失,要么把成功归为“运气”,要么把失败归为“命定”,温度自然随境遇起伏。 辩证唯物论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教我们从“矛盾规律、因果规律、阴阳规律”中认识世界:成功时“热中带冷”,不骄傲、存敬畏;失意时“冷中带热”,不气馁、找方法。温度的呈现本就多样:激情洋溢是温度,默默关怀是温度;耐心教导是温度,包容体谅是温度;严格执法也是温度——关键在“对症下药”。唯有以唯物辩证法为“调控器”,才能看透事物本质,让人生温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3. 实践淬温:知行合一里的温阳生长

人生温度从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实践是主观想法与客观世界的桥梁,也是温度的“锻造炉”。 实践首先要“打开心扉”:以满腔热忱敢闯敢试,哪怕风雨坎坷,也要迈出第一步——这份“敢行动”的勇气,本身就是对心阳的温暖滋养;实践中难免受挫,但挫折不是“降温剂”,而是“磨刀石”:成功时以成就“温暖心阳”,驱动自己再攀高峰;失败时以挫折“磨炼心志”,锻炼韧性、平衡心态。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事物螺旋式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生温度“健康生长”的路径:在实践中总结反思,在反思中优化行动,既能让个人身心“血脉通畅、心态明朗”,也能让社会“充满活力、欣欣向荣”,最终实现“人民越来越幸福”的时代目标。

人生温度,是生命的“鲜活体征”,更是精神的“价值标尺”。它源于乾坤之道,需循“刚健承载”之理;映于时代世风,需承“制度恩泽”之暖;发自心灵本源,需养“心阳辩证”之智。若能“人效法天地、道效法自然”,以知行合一温暖身心,以正确价值观照亮心性,必能让个人的温度与乾坤同频,让世道、世风、事业与人生,都在温煦中焕发新貌、在向阳中不断成长。

陈伯生

2025年9月9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