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技创新为四川平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16:58:00    

刘敏 张俊 封面新闻记者 罗轩

仲夏时节,平昌县南天门旅游景区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示范片里,玉米叶片舒展,豆苗生机盎然。省农科院驻平昌帮扶工作队队员熊伟蹲在田埂上,正手把手教村民调整大豆种植间距:“普通玉米品种一亩种3100株左右,咱这成单716号能种4300株,把间隙留出来种大豆,玉米能收900多公斤,大豆还能收200多公斤。”

这片100亩的示范田,藏着不少“科技密码”。膜下滴灌的管线像毛细血管般延伸到田间,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调控着每一株作物的“营养餐”。熊伟指着田垄上的传感器说,“这些设备能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极端天气也不怕。”

如今,这样的技术已推广到白衣镇等片区。熊伟带着团队研发的丘陵地专用播种机,在坡地上灵活作业,“以前‘望天收’的地块,现在靠机械化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多。”

在石马社区的水稻试验田,250多个水稻品种按标号整齐排列。南天门旅游景区管委会乡村振兴股股长李敏拨开一株稻穗,饱满的谷粒沉甸甸的:“我们每周三次蹲点记录数据,就是要选出最适合本地的品种。你看这个新品种,分蘖多、抗病性强,测产亩产达到560公斤,比普通品种高出不少。”

技术人员在智能化水培牧草大棚里查看大麦苗长势

肉牛产业是平昌的“重头戏”。走进华茂农业科技公司的智能化大棚,满眼翠绿的大麦苗长势喜人。技术负责人陈卫东抓起一把鲜草,掂量着说:“传统牧草冬天就断供,现在这大棚一天能产5吨鲜草,800头牛的‘口粮’全不愁。你看这草,水分足,蛋白质含量超过20%,育肥牛吃了长得快。”

今年以来,平昌搭建起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红茶研究院等平台,24个重点项目加速推进,130余家新经营主体活力迸发,肉牛存出栏达17万头,茶叶年产量突破1万吨。下一步,还要在“育龙头、延链条、强科技”上下功夫,力争2027年农高区平昌区块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