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就是我的翅膀”——走进河北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展

市民在参观“绘·精彩”2025年河北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展。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落日将天空映出灿烂的光彩,蓝色小路蜿蜒向前,路旁绿色的小草挤挤挨挨,明亮的配色串联起春天特有的浪漫……“那天刚刚下过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得让我想奔跑、想把心中的呐喊用绘画表达出来。”站在自己的作品前,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教育部初二学生孙晖用手语描述着创作思路,老师在一旁翻译着。
这是孙晖从自己创作的百余幅作品中精心挑选的一件参展作品。
为了给这群特殊孩子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6月28日,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绘·精彩”2025年河北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展在河北省图书馆开展。
这里汇集了来自全省163所特殊教育学校的230余件绘画等作品,每件作品都体现着孩子们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梦想的向往。
生命的羽翼折损,但不能阻断他们飞翔的梦想。在艺术展现场采访时,孩子们用手语、用文字向记者表达了一个共同心声:“画笔就是我的翅膀”。
孙晖从小就特别羡慕那些会画画的孩子,可身体的残疾让他一度只能将梦想埋在心底。
7岁进入特教学校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孙晖试着拿起画笔。起初,他只能画单一线条,或进行简单临摹。“做不好就算了”的念头反复升起来又落下去。
老师们不厌其烦地鼓励和指导,并带他和小伙伴们去看正定城墙的雄伟,去欣赏滹沱河傍晚的美景,去公园感受四季的变迁。生活中的美好让孙晖他们的世界越来越丰富,空白的画纸上被绚丽的色彩填满。
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等国宝文物栩栩如生,驴肉火烧、牛肉板面等特色美食,搭配着“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标语……展览现场孙晖和他的朋友们秀出了共同创作的“小小博物馆”画册,热气腾腾的画面承载着这群孩子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市民在参观“绘·精彩”2025年河北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展。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画笔真神奇,它能让听障孩子的梦想重新起航,也能给视障儿童昏暗的世界开出一扇明亮的窗。
“我喜欢红色,特别热烈、有生命力,就像我们一样!”该校视障教育部学生李智煊脸上写满乐观和阳光。她身后的画面中,三棵粉红色的树奋力向上,独特的视觉效果,展露着破纸而出的勃勃生机。这幅名为《灿烂阳光》的作品就出自李智煊之手,谁能想到对色彩把握如此精准的她有着严重的视力障碍呢?
提起视障孩子创作的不易,老师赵红燕一下红了眼眶:“他们有的只有简单的光感,几乎要把鼻尖贴在画面上创作,有的则需要靠听来的形状和色彩来‘盲创’。”
老师带着他们用手触摸,体会蜡笔划过纸面后凸起的痕迹和潮湿的手感,手把手去探索勾勒想象中的画面……慢慢地,他们笔下有了太多的创意和惊喜,一幅幅作品绘出心中的诗和远方。
“虽然这些孩子身体受限,但追求美的心是一样的,学校的美术教育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窗口,而艺术展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让他们被更多的人看见和欣赏。”校长李薇动情地说。
保定市特殊教育中心的老师曹瑞蒲则把这次展览当作“圆梦之旅”,因为她一直就期望优秀的学生们能拥有一场属于自己的画展。
“你看这幅《问天》在奔向月球的火箭后边开出绚丽的凤尾;这幅《历史遗产》一半是三星堆大立人的脸谱,另一半是京剧花旦脸谱,拼在一起毫不违和;而我最骄傲的是这幅温馨的《桥边小船》,因为它的作者是培智班一名残疾程度较重的学生。”曹瑞蒲滔滔不绝地介绍着。
这个自闭的孩子刚进入学校时不愿张口,见人躲着走,但总会静静旁听曹瑞蒲所带的听障班美术课,甚至连上三节都不肯离开。
同班的大哥哥大姐姐都主动接近他,为他的每一件作品点赞。在一次次爱的互动中,这名学生脸上开始有了笑容,还把自己藏在兜里的糖果和大家分享,绘画水平也有了明显进步,作品中有了光线的投影、云朵有了明暗变化。
“他妈妈说,这种融入社会的能力过去想都不敢想,希望他能学习一技之长,以后能在社会上立足。”曹瑞蒲说。
“几天的展览下来,我们接收到很多家长和老师的感谢。他们说来自观众和专家的肯定让孩子们更自信了,希望能搭建更多艺术展示平台,呈现特教学生的美育成果,同时激发多方社会力量,共助残疾青少年健康成长。”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31日,此后将赴全省巡展。
李智煊的梦想是当一名特教美术老师,“帮助更多和自己一样的人”;唐山的孙宝琪盼望着将传统编织技艺带到更多课堂,让非遗在指尖绽放;沧州的李博桐用剪纸勾勒家乡风光,让古老纹样成为连接世界的语言……展览中,这些藏在画稿与剪纸里的憧憬,看似微小,却在美育的土壤中生长出磅礴的力量。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编辑/刘军
■校对/张斯琪 韩妮
■监制/姚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