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出行注意!为了美白服用大量维C?这些常用药或在悄悄“养石”
“五一”小长假开启,全国迎来出游热潮。然而,旅途中的生活节奏改变、饮食不规律以及药物使用不当,可能暗藏健康隐患。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李天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旅途中的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催生“药源性结石”,具有隐匿性强、起病急骤的特点。
美白维生素C片或成“双刃剑”许多“爱美之人”为了出门旅行,会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片达到美白效果。李天提醒,这一行为可能适得其反。
增加草酸钙结石风险:过量摄入(每日>1000毫克),约40%的维生素C在体内转化为草酸,长期过量服用会导致尿液中草酸浓度升高,若同时钙摄入过量,易形成草酸钙结石,尤其在饮水不足时更危险。
干扰其他药物代谢:维生素C可能降低部分抗生素疗效,如磺胺类,维生素C酸化尿液可能加剧结晶形成。或增强抗凝药作用,如华法林,维生素C可能增强其抗凝效果,引发出血风险。

安全美白替代方案
物理防晒:美白可选用物理防晒(遮阳帽、防晒霜)或含维生素E、谷胱甘肽的护肤品,安全系数更高。
天然食材:每日维生素C摄入量控制在200-300毫克(约2-3个橙子),优先通过天然食物补充。
药物是治病的“利器”,但不当使用可能成为结石的“推手”。李天指出,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类药物,以及过量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D,均须注意催生结石的风险。
旅途中出现这些症状,当心结石来“敲门”突发腰痛伴血尿:结石移动刺激尿路黏膜的典型表现。
排尿见细沙状物:小结石或结晶排出的信号。
反复尿路感染:结石可能成为细菌“温床”,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
应急措施:
解痉止痛:疼痛剧烈时,可临时服用医生开具的解痉止痛药,但需避免自行用药。
大量饮水:立即增加饮水量,尝试通过排尿促进小结石排出。
及时就医:就近医院进行B超或CT检查,明确结石位置与大小。
旅途如何预防药源性结石?
充足饮水
脱水是结石的“催化剂”,每日饮水2.5-3升,每隔1-2小时饮水200-300毫升,保持尿液呈淡黄色;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可设置喝水提醒。
饮食调整
减少高草酸食物:菠菜、竹笋等含草酸较高的蔬菜,建议焯水后食用,减少草酸摄入,如食用菠菜前焯水可去除60%草酸。
限制高嘌呤饮食:高嘌呤饮食,如海鲜、动物内脏、浓肉汤等易升高尿酸,增加尿酸结石风险。
均衡膳食:适量摄入柑橘类水果(含枸橼酸,可抑制钙盐结晶,抑制结石形成),维持尿液pH值平衡。
避免久坐与憋尿
每小时活动5分钟:长途乘车或飞行时,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尿液滞留。
及时排尿:憋尿会导致尿液浓缩,结晶更易沉积。
规律用药
旅途中若需长期服药(如降压药、抗癫痫药),务必按医嘱规律服用。随意增减药量可能打破体内代谢平衡。
警惕药物联用风险
部分药物联用会加剧结石风险。例如,维生素D与利尿剂(如速尿)联用,可能协同导致高钙尿症。
科学补钙:优先通过牛奶、豆制品摄取,每日800-1000毫克;钙片随餐服用,钙可与食物中的草酸结合,减少肠道吸收,降低尿草酸浓度。
文|记者 朱嘉乐 通讯员 黄锐图|羊城晚报资料图